CEF实验影像中心: 在线观看艺术影片的创新之路




今天的影像制作、观看与传播越来越快捷,影像正在成为一种再现和塑造现实生活的主要方式,艺术家拍摄的电影、纪录片往往有着独特的视角,而这些影片除了在短期的影展或艺术展之外,通常不容易看到,或者限于地域而看到的人较少,CEF实验影像中心则提供了一种定期在线观看方式的新尝试。


   《Scope艺术客》邀你看电影:


《Scope艺术客》与CEF实验影像中心合作,

赠送转发并评论本文的前十名观众

每位一张在线电影票!

使用时间:即日起-6月30号24:00 

使用方法:扫描在线电影票上的二维码




CEF实验影像中心:

第一次用小程序做实验影展,要告诉我们什么?

 

影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:美术馆的影展,电影院的影展,甚至也包括视频网站的主题影展……但是小程序里的影展,而且是实验影展,恐怕全世界也不多见。

 

5月20日,“实验影像中心”(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)小程序正式上线,当天推出首个展览“行动的摄影机”。策展人董冰峰邀约电影导演和影像艺术家雎安奇、周啸虎、吴文光、黄文海和雷磊等参与展映。

 

“实验影像中心”将专注实验影像和艺术电影的展映与研究,由艺术家陈友桐发起和设计,“在线文化艺术(深圳)有限公司”出品赞助,履行团科技小组担任技术开发。中心从2017年4月发起到今年5月正式启动,历时整整两年的时间。

 

作为国内第一个小程序影展的发起人,陈友桐认为,流媒体的普及正在影响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。在小程序里做在线电影院,主要有两个考虑:一是借助微信的便捷,探索一种适用手机端观看和分享的方式;二是借用线下电影院的院线机制而不是当下通行的即时点播,旨在强调一种观看的仪式感。



可以说它是一个在线电影院,也是一个数字化资料馆。CEF实验影像中心沿用了电影院的院线排片方式,定期定时展映,并持续邀约策展人策划和梳理展映专题,推介优秀创作者和影像艺术作品。同时,CEF梳理影像艺术的学术脉络,为艺术家和影像机构建立开放的数字档案,方便公众检索与观看,同时开展学术交流。

 

CEF不仅支持在线展映以及数字化档案,还可以和线下电影院以及放映空间或设备联动,让我们之前熟悉的影展更立体、更丰富、也更灵活。

 

CEF将持续支持影像的创作,包括陈友桐之前策划的 “艺术家的电影”计划,以及接下来对青年策展人与青年导演的扶持计划。除此之外,CEF还将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像活动及各大电影节,为影像创作者开通专业而便捷的交流通道。

 

在今天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加速的语境下,艺术家个人的影像创作以及艺术探索或许是弱小的,CEF实验影像中心的档案建设与数字化努力或许是微量的,却也是弥足珍贵的创新尝试。



行动的摄影机:

如何在陌生、隔阂与距离之中获得新的理解?


策展人董冰峰表示,这会是一次有意思也有意义的尝试,尤其在今天科技加速的时代,这将有利于人们重新思考影像作为一种文化行动的价值。现在很多人在美术馆看影像作品,但坚持把全部影像看完的人很少,“实验影像中心”的在线电影院有可能成为美术馆展览的有益延伸。

 

此次参与展映的作品涉及纪录片、录像作品、实验动画等多型态与风格,影展将围绕这些自2000年以来在社会立场表达与艺术探索价值方面兼备的影像作品,进行整体的系列放映与深入的学术研讨。

 

展览主题“行动的摄影机”,源自2017年底策展人在“行动的摄影机:亚洲影像艺术论坛”活动现场,真实感受到的亚洲艺术同行之间的隔阂和清晰的距离感。董冰峰在展览前言中强调:今天我们所探讨的“影像艺术”,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个体精神反映的文化活动,更为重要的,它是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、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文化行动。

 


吴文光的《治疗》以回顾自己当年拍摄母亲的一段影像日记为线索,针对自我青春史的剪辑与治疗。在写于2010年的一段笔记中,吴文光写道:“手术刀在划开。自我治疗进行中。创作是一次排泄,也许还是一种治疗。片名也在剪辑过程中确定,叫《治疗》。”

 


艺术家雷磊的《周末》在去年获得2018第四届集美·阿尔勒发现奖之后,在今天又获得瑞士images Vevey评委会特别奖。《周末》通过对现成影像、档案资料的再创作,模糊了摄影与图像的边界,游走于图片本身和观看方式之间,艺术家不断寻找和确认历史、家庭与个人身份。

 

周啸虎的动画作品《镜室》从日常生活的私密空间开始,呈现一系列个人的活动场景和状态……镜中的画面呈现的正是我们不同的欲望,也许有些是真正的理想,有些是撒旦般的幻想,有些只是灵光一闪的奇思异想。

 

从个人到家庭,日常到幻想,影像的行动体现为一系列观看与摄影之间的精神构成与文化创造,艺术家试图探索这个构成与创造的过程,将之展现出来,寻求社会层面的理解。

 


黄文海的《殼》曾参展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,短片记录了造船工人的日常工作状态:在一段长江的两岸,矗立着一些造船车间,造船工人在多艘在建的巨轮上窸窣忙碌着。这些巨轮是为一个德国客户打造的,每艘价值1500万欧元。他们忙碌的身影消失在机器的喧嚣声中,淹没在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循环中,而他们自身也是这个循环的参与者。

 


雎安奇的《北京的风很大》就像一个行为艺术:一个手持话筒、身边跟着摄影师的、时入画时出画的人在北京街头,截住形形色色的路人——拣破烂的流浪汉、推婴儿车的老人、羞涩的外地民工、匆忙的上班族、带着中国姑娘的老外、前卫的都市新新人类——突兀地将话筒伸过去,问“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?”。对这个简单的问题,路人的反应迥异:不置可否、“大”或“不大”、反问他们是干嘛的、骂他们是神经病、似话痨搬瞎扯上半天,等等。

 

在一段自述的文字里,雎安奇表示:“北京的风很大”、在自己童年时候第一次来北京,记忆中就存在这个声音。“风”是什么?那种不确定的,像人生一样飘忽不定的东西。你或许什么也拍不到,或许你拍到的每一个镜头都是“风”传达的信息。

 

回到展览主题“行动的摄影机”。在个人与个人之间、个人与家庭之间,个人与社会之间,也包括策展人反复提到的不同的区域与区域之间,不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,摄影机在行动,摄影机在风一样的漂浮不定的形态、情感和记忆之中行动。我们如何于众多的陌生、隔阂与距离之中获得新的理解,这可能是策展人提给我们的一个问题。

 

无论如何,正像策展人在展览前言末尾所说,以摄影机作为观察、写作、行动的一个基点,针对今天的人与人之间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隔,我们可以获得更丰富也更多样的理解,永远不止一种。




展映片单及简介:


雎安奇,《北京的风很大》,50分,2000年

周啸虎,《镜室》,7分30秒,2010年

吴文光,《治疗》,80分,2010

黄文海,《殼》,12分59分,2010

雷磊,《周末》,11分45秒,2018年


 

001

雎安奇,《北京的风很大》,50分,2000年



1999年北京的春天,一个国家和城市都在变化在这新千年的边缘。24岁的导演雎安奇和两名摄制人员用一架老旧的阿莱16毫米电影摄影机和一根用废旧的电视机天线改装的麦克风,骑着一个三轮车和两辆自行车闯入了北京的街头:婚礼、学校、居民楼、天安门广场、美容院、甚至公共厕所…摄影机里转动的16毫米电影胶片已经过期了八年,但这些胶片记录了变化和不变的现实。雎安奇反复的向人们询问一个简单的问题:“你觉得北京的风大么?”每个人给了他不同的答案……这是相当罕见和震撼的影片,尤其是这部影片的片比是1:1,没有任何一个画面被剪掉。制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。本片在2000年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


雎安奇,1975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,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接受了电影教育。目前备受国际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之一。

部分展映:

2003年6月25日-10月13日,蓬皮杜艺术中心,巴黎,法国

2017年1月20日《中国独立电影2017 》,Filmpodium Der Stadt, 苏黎世,瑞士


 

002

周啸虎,《镜室》,7分30秒,2010年


周啸虎动画作品《镜室》从日常生活的私密空间开始,呈现一系列个人的活动场景和状态,逐渐地进入对权力人物的某种想象。在卫生间里,泥塑主人公面对镜子,非常自恋的摆出各种姿势,幻想着自己扮演着多重角色:或是S身材的妙龄女郎,或是备受瞩目的演艺明星,又或是高高在上的政要…… 镜中的画面呈现的正是我们不同的欲望,也许有些是真正的理想,有些是撒旦般的幻想,有些只是灵光一闪的奇思异想。(摘自今日艺术网)


周啸虎,1960年生于中国常州,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。现生活工作于上海,是中国视频动画的先锋人物。

部分展映:

2011年参影第4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

2012年展映于第三届国际艺术电影论坛(EXIN&CIFF)

 


003

吴文光,《治疗》,80分,2010



这个作品的初衷是想做一个有关我母亲的影像,以之纪念和我感情极深、在2007年去世的母亲。做的过程想法不断被打断和改变,特别是对整个12年中有关我母亲的影像素材整理过程中,一些之前没有留意的细微之处重新再现,一些往事重新恢复;还有,重新面对母亲的活动影像,一个已经消失人世的亲人突然那么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,说话,表情,一切宛如昨天,发现这个影像作品不仅仅是纪念,是一个让我母亲重新活过来的尝试,尤其是在我现在这个需要自我治疗的过程,母亲成为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。所以,母亲-回忆-现在时-治疗与自我治疗,一个结构和叙述方式自然而成。——吴文光


吴文光,1956年出生云南昆明,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“知识青年”务农至1978年;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;1988年至今,作为自由职业者居住北京。

部分纪录片作品:《流浪北京》(1990年)、《和民工跳舞(2001年)、《你的名字叫外地人》(2003年)、《治疗》(2010)、《因为饥饿》(2013)、《调查父亲》(2016)。2005年,策划与组织村民影像计划。2010年,策划与组织民间记忆计划。

部分展映:

2010年,草场地“五月”艺术节,北京;

Visions du Reel, 2010,瑞士尼昂;

2011年,芬兰坦佩雷电影节


004

黄文海,《殼》,12分59秒,2010



在一段长江的两岸,矗立着一些造船车间,造船工人在多艘在建的巨轮上窸窣忙碌着。这些巨轮是为一个德国客户打造的,每艘价值1500万欧元。短片《殼》记录了造船工人的日常工作状态:他们忙碌的身影消失在机器的喧嚣声中,淹没在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循环中,而他们自身也是这个循环的参与者。从短片中,我们看到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景,但《殼》的任务不只是简单地向人们展示这些通常鲜为人知的画面。外面的浓雾和船壳内部的阴暗不是为了展示视觉朦胧感,而是用来影射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与捉摸不定、呼风唤雨的跨国资本流之间的脱节。短片接近尾声时,有段小插曲:温暖的赭色调画面展现出身体的力量与优雅,暂时让观者将现代化的洪流抛诸脑后。

黄文海,电影导演、策展人、中文自由作家笔会会员。部分作品:《喧哗的尘土》、《梦游》、《我们》、《壳》、《凶年之畔》、《在流放地》等。

部分展映:

2010年,入围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

2010年,入围第23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短片单元


005

雷磊,《周末》,11分45秒,2018年



《周末》是居住在北京/洛杉矶的雷磊一直在进行的项目,其主题中始终贯穿的某种“怀旧”意识,并不仅说明艺术家对于历史、家庭与个人身份的不断寻找和确定的过程,而可视为艺术家将这一主题进行一种“创造性的思考”,一种关乎未来想象的艺术性的策略,以及今天不可能返乡的情感之间的矛盾立场。——董冰峰


雷磊,198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。实验电影导演,创作同时涉及录像,绘画,装置和音乐现场演出。2010年动画《这个念头是爱》获得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。2019年,雷磊的首部动画电影长片《动物方言》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。

部分展映:

蒙特利尔艺术影像节,短片竞赛单元 2019

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,国际竞赛单元 2018


 


CEF实验影像中心在线影院的打开方式 





影像 影像艺术 影展 电影 艺术 艺术家 艺术电影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